找到相关内容14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入唐求法: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

    研究进展的程度及状况,即多出的30余名入唐新罗僧侣情况如何无从得知。可以说,陈景富的统计,是现在看到最周密的人唐朝鲜半岛僧侣的统计人数。不过,陈先生的统计仍有值得说明和辩证之处:其一,他统计的是“僧俗”...

    拜根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2767564.html
  • 色心诸法之分析(2)

    ?若有缺少逼迫等因,便又不成自在了!  如是展转徵问,展转破斥;即以其予、陷彼之肤;令彼进退失据,左右为难;极辩证逻辑之能事。佛教之破斥宇宙主宰,世界我,人格神也,如此。  (3)非人格神的破遣  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467629.html
  • 僧肇“三论”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

    通过论证来说明既不住,又不迁,即动与静均不可能,这就是僧肇的动静观。  综观僧肇的动静观,我们应该承认,它不仅具有辩证法的外观,而且确实包含了不少辩证的合理内容。遗憾的是合理的东西在僧肇的哲学体系中并...

    洪修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4467650.html
  •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

   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,才是历史的、辩证的态度。  谈过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模式之后,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佛教采取怎样一种思维形式。  从历史的观点看,佛教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: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思想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1667835.html
  • 一念三千之探释

    脱离,向“华严”、“禅宗”等派的主张所致;换言之,结论是真、妄二观与性具三千分别的争论为主体论!  所谓性具三千论,可以说是专门应付山外唯心论而设立。为针对异徒所常引,湛然大师学说作为辩证依据,是以,...

    常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68601.html
  • 达摩出身传灯传

    渐。莫若循次与彼辩证,则正可以袪邪,真可以除妄。服得一宗,则诸宗望风归附。此儒者待异端,不恶而严之道也。吾何为独不然。”美六宗诗:   旁门立六宗,狂奴傲主翁。建议驱除策,纵容渐次攻。   达摩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5668727.html
  •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

    ,显然属同一话语系统。僧肇这里是用较委婉的说法,指出刘遗民与般若实相理论(至理)相距较远。   印度大乘佛学本包含有大量辩证思想因素。僧肇从般若学方法论中认识到,对名相、事法都不能片面执著。如小乘有部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268793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历史上的“方便通经”(续)

    一觉性,平等无二,故首要的当自信己心,经典源于圣者,亦源于自性,因此,对于法的体会仅依赖经教是不够的,他们试图在个人的经验与传统的权威之间寻找一种“精细的辩证”,甚至经教的意义也要在个人的经验中取得...不损于无”的不二宗旨才是《楞伽》和《起信》的精神。净觉试图在有无二相,有知无知之间达成辩证的默契,所谓“真如无相,知亦无知,无知之知岂离知也;无相之相岂离相也”,这正是要在真俗不二的架构内,肯定经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868801.html
  •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

    即为应成派”。[24]应成派以言说相应者为世俗,离言说、离戏论者为胜义。这样,不需要建立自宗,也不用因明的量智去推论,而是用辩证方法破一切执着。因此,格鲁派又以龙树、提婆为根本中观师,佛护、月称、寂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1468820.html
  • 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:季羡林谈人生

    清醒,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;走运时,要想到倒霉,不要得意过了头;倒霉时,要想到走运,不必垂头丧气。心态始终保持平衡,情绪始终保持稳定,此亦长寿之道也。  1998年11月2日  第9节:缘分与命运(1) 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4869260.html